傅利曼「政府不應介入經濟」 台灣學到沒 |
![]() | ||||||||
| ||||||||
台大經濟系教授許振明認為,傅利曼是廿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大師。他能堅持理念,強調政府不應介入經濟事務,中央銀行要獨立行使權力等,精神可嘉。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則說,傅利曼將自由、市場還有民主的概念結合為一。在五○至七○年代凱因斯學派當紅時,傅利曼不畏潮流,極力堅持自由經濟的理念,強調政府只要管好公平、正義等基本原則就好;放到台灣社會來說,「政府是不是也該多想想傅利曼的論點?」 當年盛極一時的凱因斯學派認為,國家經濟體就像一輛汽車,油門是「低稅率或高政府支出」,決定採油門或煞車的駕駛,就是中央政府;但傅利曼領導的重貨幣學派認為,油門不是這些財政政策,而是「高貨幣供給」;駕駛不是政府,而是聯邦準備銀行。 他們同時也認為,中央政府什麼都不要管最好,自由經濟、市場機制會決定一切。 七○年代,傅利曼憑著滔滔不絕的口才,還有將複雜理論模型化簡為簡單經濟理論的「天分」,帶領一群重貨幣學派對凱因斯學派進行大反撲。 終於在卡特執政時期,美國國會要求聯準會認真思考傅利曼的論點,德國中央銀行也成為重貨幣學派的信奉者。一九七六年,傅利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。 雖然傅利曼是個「大右派」,又是資本主義代言人,但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東歐猶太移民家庭,母親一生都在剝削員工的血汗成衣廠工作。傅利曼大學時唯一得到C的一門科目,是因為他打工的餐廳和學校距離太遠經常遲到所致。 傅利曼曾和前智利軍事政權獨裁者皮諾契特往來密切,教導他如何導入自由經濟概念,讓很多人相當不滿,甚至在他領諾貝爾獎時,群集至會場抗議;他也曾三度訪問中國大陸,在一九八八天安門事件前,會晤當時中共總書記趙紫陽,還大方讚美趙為「天生的經濟學家」。 傅利曼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卅餘年,著作有「資本主義與自由」、「選擇的自由」,還有和妻子共同寫的自傳「兩個幸運的人」。「資本主義與自由」英文版賣五十多萬本,並翻譯成十八國文字,「選擇的自由」出版當年是非小說類的最暢銷書籍。 【2006/11/18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2006.11.18 中國時報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傅利曼昨日病逝。這位喊出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以大白話替平民介紹經濟學的大師。最讓台灣人懷念的,是八十年代與當時提倡大煉鋼廠、大汽車廠的經濟部長趙耀東,有一場精采論戰。 八十年代,美國進入雷根政府時代,經濟邏輯上走向減稅、小政府;但台灣卻進入基礎工業時期,趙耀東提出政府引導產業的大政府主張,當時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傅利曼來台,倆人曾針鋒相對。 後來,劉憶如進入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念博士班,更是感受傅利曼的威力。她說,芝加哥大學以數理經濟學見長,但所有學生去見老師的時候,都不准帶紙筆。因為芝加哥經濟系所有的老師沿襲「師公」的傳統,傅利曼認為,經濟學是一門人的學問,每一個數學式的推導,背後都必須能夠解釋出經濟意涵。芝大經濟系的學生,永遠被問著「你這數學式的經濟意涵是什麼(what’s the economic of it)」、「你講的話路人懂嗎?」 「在我心目中,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,」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說。 吳聰敏認為,傅利曼的偉大,在於他是一個很有科學研究精神的經濟學者。傅利曼不僅理論架構很強,最難得的是,雖然成名甚早,他有一個想法,會很腳踏實地的找資料,找證據,去做實證研究,來驗證自己的理論對,是不是對的。 傅利曼投入大眾媒體,也與他對自己信念的堅持有關。傅利曼的著作《選擇的自由》,可以說是經濟學科普書的濫觴。他也創下經濟學家上電視、說經濟學的首例。吳聰敏說,其實他會做這些事情,是為了反制甘迺迪時代瀰漫的集體主義、大政府時代的想法。傅利曼認為這不對,就自己動手,寫書、寫專欄說明。 |